作为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和医疗实践的对象,患者对疾病状态和治疗有亲身体会,可为药物研发提供更贴近患者群体期望和有价值的信息。“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视患者为主动参与者、以临床价值为最终目的,该理念已成为当前药物研发的核心指导思想。2022年8月,CDE连发3个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征求意见稿,将患者需求纳入到药物的获益-风险评估体系中。在此背景下,企业该如何探索设计和实施与之相匹配的药物临床试验是一个关键的命题。在6月16-19日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2023DIA中国年会暨展览会上,DIA邀请丁香园Insight采访了本届年会讲者、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中国区首席医学官(CMO、肿瘤)吴诸丽,谈谈对此的看法。

DIA ‧ 映像
丁香园Insight:DIA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跨学科国际性学术组织,DIA以其特有的“中立性”“国际化”优势被熟知,能否聊聊您对这一平台的评价和展望?
吴诸丽:DIA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跨学科国际性学术组织,覆盖了临床策略制定、早期研发、定量药理、转化医学、数据统计、临床运营、法规注册等多个学科,还有来自各地监管专家的法规政策解读,可以说是药物研发的一个继续教育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成长,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教训,更是一个大家认识交流建立network的平台。
临床运营和新药研发的挑战 & 复星医药的应对之策
丁香园Insight:当前我国医药领域的政策和商业化环境复杂多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背景下中国药企所面临的临床运营的挑战与变革?复星医药的临床运营策略是怎样的?
吴诸丽:临床运营是一个人力需求高、资金花费大的部门或者说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临床运营的挑战就是如何“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特别是我国生物制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一作用机制的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如果开发适应症集中,将面临着患者和研究者资源的疯抢,需要通过更高的投入换来效率。克服上述的挑战,要从药物开发的初心出发,始终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理念进行,从药物发现的立项开始,到适应症选择,临床开发策略差异化,临床试验设计等整个链条上需要聚焦在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这样临床运营实施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对于变革:2022年,中国CDE发布了一系列“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临床试验技术发展趋势是一体化、数字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去中心化,临床试验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开发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全流程数字化临床试验整合平台和传统临床研究的混合模式或许会成为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的运营模式,将增加潜在的试验人群,降低申办方差旅和人力成本,更高效地进行数据监察。
对于挑战:从传统模式到新模式需要思想意识的改变,需要整个临床试验生态系统的变革,需要政府,监管,医院,企业等多方协作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变革。
而对于复星医药的临床运营策略:我想引用王兴利博士的一句话:体系创新、流程创新也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体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以提高个人能效,同时缩短内部流程,加快内部的审核审批时间,缩短中间扭转的各个环节;外部竞争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复星医药建立了一个医学战略联盟,协同内部资源加强院企合作,给临床运营部门进行赋能,加快临床试验的启动和入组;另外,通过学术会议、科学出版和社交媒体,提高外界对于药物的认知度、知名度和接受度;最重要的是,复星医药的整个临床团队充分展示了科学性和专业性,是医院、机构及研究者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丁香园Insight:现如今,新药研发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已是大势所趋。请问,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药临床研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阻碍或困难是什么?对此,复星医药是如何应对的?
吴诸丽:我主要讲讲如何将PRO数据整合到临床研究中,以患者为中心临床试验的系列指导原则中有3个指导原则是针对如何设计,收集,分析COA数据并用于benefit-risk assessment和监管决策,过去肿瘤药物的开发主要是看患者的PFS,OS,而现在更多的关注到了患者的体验,感受,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医药花费,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相关不适症状等,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选择/设计针对各个疾病的量表,我们常用的一些肿瘤试验的量表并不适用所有疾病,特别是一些罕见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来挑选合适的工具量表或者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我们需要借助医生、协会的力量来完善这些量表或开发出新的量表,形成行业共识,并得到监管的同意,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贯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
我们有一款药物FCN159在开发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病变,这个疾病属于良性肿瘤,生存时间很长,但患者会合并疼痛,毁容,或影响脏器/四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考虑量表设计和分析方面我们花了非常大的精力。中国无相关的临床指南或是专家共识,也无流行病学数据,所以我们在II期研究中收集了患者的各个脏器功能累及情况、分布、严重程度,并纳入17个量表用于评估其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这个数据非常宝贵并为III期研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收录了跟疾病相关性密切且可以表征药物疗效的4个量表,大大减少了患者和研究者的负担,也节省研发费用和数据分析的工作量,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CDE的高度认可。
结语
在采访中,吴诸丽认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可以应用到多个场景,以此为考虑出发点,可以解决临床运营中面临的一些变革和挑战。而未来的临床试验技术趋势是智能化和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改善受试者体验、降低成本和保证高效的数据监察,企业可以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模式。






关于DIA
DIA是一个全球化、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在中立的环境中,融合医药研发领域全行业的意见领袖,探讨当前研发的技术问题,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催化行业共识,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