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在疾病谱中显得相对“神秘”。在这个特殊领域如何开展有质量的临床试验,如何保障患者/受试者安全,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为此,在2023年6月16-19日,2023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2023DIA中国年会暨展览会期间,DIA邀请丁香园Insight对沈一峰博士进行了深度采访。

缘起·相伴
丁香园Insight:DIA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跨学科国际性学术组织,以其特有的“中立性”、“国际化”优势被熟知,能否聊聊您对这一平台的评价?
沈一峰:我院最早参加DIA全球年会是在2008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院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精神药物GCP平台的建设任务,其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国际互认。因此,当时我们急需一个平台去了解全球行业发展概况,而DIA高度契合这个需求。在国内,大家接触最多的是DIA中国年会,其实DIA全球年会非常值得去,规模很大,资讯丰富,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DIA中国年会,我最早作为听众参加,是在2011年(第三届)。2016年从美国访学回来后,我开始担任讲者、讨论嘉宾、主持人等,至今参加了至少8届。
DIA的行业优势暂时无法被取代。第一,能邀请到国外监管部门;第二,在药企(特别是国际药企)中有自然形成的凝聚力;第三,行业认可度较高。此外,DIA几任中国区总经理都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2021年开始增设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展示,这几年机构的声音明显增加。如今,作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我院更加着力通过多维度推动和促进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研发。
精神药物的特殊性
丁香园Insight:目前精神卫生领域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需求刺激了精神药物的研发。然而,相比其他领域药物,精神药物的研发往往难度更大。请您简要分析下,精神药物临床研发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环节?
沈一峰:特殊性很多,第一个就是,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失败率也高。10多年前,不少大型跨国药企主动退出精神药物研发领域,甚至关闭聚焦中枢神经系统的研发中心。但近几年研发热度已迅速回暖,原因也很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政策导向意义重大。第二个特殊性是缺乏客观指标,无论诊断还是症状评定,都非常依赖医生的主观判断,量表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工具。精神科有国内外通行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但老百姓总感觉有点不靠谱,需要我们持续开展科普宣传。第三个特殊性是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很难杜绝,很多患者得了病不去看医生,看了医生也会多方隐瞒,间接导致患者参与研究的动力更加不足。另外一个特殊性是高安慰剂效应,因为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后往往会意外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对患者来说肯定是一种获益;但对试验药物的疗效评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高安慰剂效应,很可能导致试验药物难以体现出“优于”安慰剂,从而影响研发。
丁香园Insight:临床试验期间更早和更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不但可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也可以在临床开发中减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那么,该如何建立有效的方法和体系来确保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安全呢?请您分享您在这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
沈一峰:首先,需要一个充分有效的知情同意,让患者知晓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所有的安全性信息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患者本人的安全,能够及时获得处理;而且有助于新药研发企业收集完整数据,做好风险管控,从而惠及更广泛的患者人群。其次,在临床试验实操层面,需要强调安全性信息收集的完整和及时。通常,研究方案会在设计的访视时间点,通过患者回忆来收集安全性信息,但人的记忆并不可靠,尤其对时间较长之前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会更加强调全程、即刻、快速跟进。通过在电子日记卡中增设患者录音(留言)功能,每天提醒患者,如果有不舒服或与健康相关的特殊情况,都可以第一时间留言,CRC在接收到这些安全性线索时,及时通知研究医生快速跟进联系患者,迅速完成安全性信息的首次收集,方便后续随访。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安全性数据采集更加真实可信,而且及时联系会让患者获得更多“被服务”、“被重视”的感受,也会提高依从性。包括研究结束后,也可以继续了解患者的情况,很多药物的“撤药反应”就是如此才被获知的。再次,需要强调对研究团队成员的培训,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了解规范而高质量的工作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录音的方式来实现质控和溯源,当研究人员知道会被录音时,通常会更加认真,而且如果存在质量问题也容易被发现改正,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些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一次就做对,才是质量,才是对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切实保障。
丁香园Insight: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QMS)能够为新药研发提供稳固的地基和坚实的框架。该如何在医疗机构内应用QMS理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临床试验管理质量及效率,提升医疗机构临床试验管理能力呢?请您谈一下您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沈一峰:从医院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说清楚质量是什么。质量有两个要点,一是符合初衷,二是第一次就做对,我前面也提到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基本就按这两点展开。首先要符合初衷,以刚才提到的量表评分为例,就需要评分员在上岗前学会如何使用量表,在实操时规范使用量表,无论访谈还是评分都能够符合质量要求。第一次就做对,在个人层面是质量意识,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GCP工作),然后通过培训和实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医院层面是质量文化,要主动奖励高质量的行为,要持续培训法规和伦理原则,要让更多同道认同“什么是对的”。
质量管理的执行层面,需要强调简单高效,避免重复劳动。举例来说,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授权分工表,研究人员会被授权完成某些任务。研究人员会不会干,需要培训和机构办的确认;而干得好不好,归主要研究者(PI)管。GCP的当下挑战是很多人只看文件不看实践,而机构办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能看实践。通过现场观摩,能迅速知晓研究人员能否胜任。同一个任务,只要会干,以后就无需再看。如果某个工作人员在A项目里做得很好,但在B项目里缺陷明显,责任肯定在B项目的PI那里,因为PI是质量负责人。此外,还要强调质量沟通,医院内可以尝试机构办和伦理委员会的协同;医院与申办者之间,要建立沟通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后尽快通知对方,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项目结束后双方一起回顾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论坛促进CNS药物研发
丁香园Insight:另外我们也了解到8月份在上海,在您的推动下将举办DIA-SMHC 中枢神经系统创新论坛暨中国精神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2023年会。请您简单介绍下。
沈一峰:DIA中国年会中的有CNS的内容,今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专场,我参与筹划。去年的专场,我是讲者和主持人。但90分钟的容量无法满足CNS领域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去年就与DIA中国区总经理王彤焱女士商议,计划CNS单独举办一天半到两天的专题论坛。活动将聚焦行业发展动向,分不同角色展开讨论,包括:监管部门、患者、申办者、服务供应商、医院(含伦理委员会、机构办、PI)、科学家等。
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是参与一项公益事业,如果没有他们,永远不会有诊治疾病的新“武器”。这些参与者个人承担了风险,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值得尊敬。因此,特设患者专场,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听到他们。
特设两个展示专场:一个Pipeline(研发管线)秀,一个临床试验机构秀。前者要求是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后至获批上市前,最好有临床研究数据,讲多少讲到哪种程度完全由申办者自行决定;后者主要为一些新机构展示综合能力和开展临床试验的动力而设。需要说明,临床试验永远需要多家机构一起努力才能高质量完成,因此系统解决共性问题是我们协作网的核心考虑。协作网全称是中国精神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隶属于中国医院协会,成员单位35家,已运行10年。
最后,本次论坛邀请到神经精神领域全部7家国家医学中心,集中分享该领域国家队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行业对当下的创新实践有更直接的认识。
结语
沈一峰博士强调精神药物的临床研发有其特殊性,需要强调知情同意的充分和有效实施,也需要更加周详地考虑风险管理和受试者安全。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坚持符合初衷、第一次就做对,从源头上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拥抱创新科技,提高研究数据的质量,切实促进生物医药的研发。为更好展示CNS领域的发展成果,增进协同与合作,8月25-26日DIA-SMHC中枢神经系统创新论坛(上海),诚挚邀请各位同仁的到来。






关于DIA
DIA是一个全球化、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在中立的环境中,融合医药研发领域全行业的意见领袖,探讨当前研发的技术问题,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催化行业共识,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